首页 >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更多精彩,请扫描二维码,关注上海市科技
期刊学会微信(shskjqkxh)

海上青编风采|何卓铭:思维比能力更重要,编辑工作是门“大学问”
发布日期:2022-12-26 浏览: 624
· 青编风采 
何卓铭 | 副编审 中国激光杂志社总经理助理兼中文期刊部部长

中国激光杂志社总经理助理兼中文期刊部部长,负责《光学学报》《中国激光》《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的日常运营工作。兼任上海市期刊协会理事,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青委会委员,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学术出版与传播》青年编委。曾获第二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大赛一等奖,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工作者,上海市期刊优秀工作者,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优秀编辑等。主持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中科院出版基金中文科技期刊择优项目等多项期刊类项目,获得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选育高水平办刊人才——青年人才项目和首届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海上青编人才培养计划”支持。发表多篇编辑论文和著作,多次受邀作中文科技期刊办刊实践类报告。



精彩问答


01

目前您在中国激光杂志社主要负责哪一类期刊的编辑工作,持续做了多久?

我是2011年研究生毕业进入中国激光杂志社从事编辑工作。这10余年来一直负责三本中文科技期刊《光学学报》《中国激光》《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以下简称中文三刊)的日常运营和出版工作。


02

在从事编辑工作10余年的过程中,有没有印象特别深刻的事,经历过后感觉自己的能力迈上了新台阶?

办刊过程中有很多让我印象深刻的点,主要集中在2016年中文刊办刊团队专业化分工后,成立了中文期刊部和出版部,出版部负责稿件编校排等后期工作,我负责期刊前期把关和宣传工作。从那个时候,我就感受到了一份责任,意识到需要独当一面,于是开始学着站在全局的角度看问题,学着站在对方的角度、领导的角度看事情,包括怎么沟通、怎么协调、怎么带领团队完成目标。

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差距不是能力,更多的是思维模式。任何事都可以用辩证的方式看待,积极或者消极其实都在你一念之间。比如,你已经是领域内最好的中文刊,那是不是没啥可做,可以躺平了?还是换个角度,我们现在已经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立于不败之地,是不是可以更加大胆地做些创新性工作,爆出更亮的点;又或者我们是一本中低档次期刊,你会认为是:把刊办好难度很大还是觉得我们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这都取决于你怎么想,然后怎么做。思维引导行动,行动带来结果。

当我一开始接手团队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要以身作则,用努力赢得团队的信任,用实力赢得团队的尊重。于是,第一时间操刀探索各种有益的办刊策略,从策划专题提升学术质量、改版官网提升期刊显示度、开拓融媒体渠道增强宣传力度等。不要高估你一天能做的事情,也不要低估你一年可以做的事情!经过几年的努力,确实可以切实感受到期刊的发展和变化,以及外界对你的评价,这就是一点一滴积累的结果。尤其是《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这本刊,我甚至可以用肉眼可见的进步来形容,或许你会对我这个表述感到惊讶,没错,它也远远超出我的预期,这完全得益于这本刊责任编辑的近乎于偏执的付出,是不是又觉得难以想象。

再说说我怎么学着带团队吧。我一直认为个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你要做的就是去激发她,把这种办刊意愿刻到她的骨子里。所以,部门内部三本刊都会有一个小团队专门负责,我只负责把关大方向的准确性以及协调各刊之间的资源,剩下的事情全权开放给各刊责任编辑。同事们经常调侃说我是个“艺术家”,擅长“画饼”。我认为怎么样把“饼”画出来,还让大家心安理得地接受(觉得努力后都是能实现的),这确实是一种管理学上的艺术。

还有一点:开放心态,学会交流,学会沟通,这是我最近几年领悟出来觉得特别重要的事情。想要完成一个目标,更多时候需要团队协作,例如需要社内其他部门同事的支持,甚至是社外人员的支持,所以如何沟通显得至关重要。后来,我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参加各类比赛比如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业务大赛,各类社会兼职比如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等,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来跟同行们交流学习,锻炼自己的表达和沟通能力。例如,我记得在上半年疫情封控期间,我主动提出可以讲一次杂志社内部的华山论剑线上活动。总之,努力利用任何机会来提升自己,如果同时能收获他人的认可,自然你会更有成就感和价值感,从而激励你更加投入,取得更大的进步



03 有人说编辑是“幕后者”,并且做的是重复琐碎的工作,那么对于编辑在期刊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定位,您怎么看?

编辑经常被说成“幕后者”,为他人作嫁衣。个人不太喜欢这样的表达方式,我喜欢用:以利他人之心,行利他人之事,来形容期刊编辑的工作形态。北宋张载有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其中“为往圣继绝学”是期刊贴切的价值象征。我一直认为,首先找到期刊编辑工作岗位的价值所在,内心真正认可这份事业(而非只是为了养家糊口),这样才能全心全意地把刊办好,才能发展自己的无穷潜能。

尤其新时代的期刊工作已今非昔比,编辑越来越多地走到台前,甚至站在国际舞台上跟国外顶级期刊编辑进行PK,期刊的形象和品牌绝对会带有编辑的风采和影子。前面提到的“重复琐碎的工作”,千万不要觉得这很枯燥或者没有价值,任何工作和成效都是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然后才会衍生出更大的成绩。我举2个例子吧:

第一个例子,中文三刊彩色全版封面设计。2018年之前,中文三刊的封面都是经典的单色封面,当时我们在讨论要不要改版,一度不置可否。后来我们勇敢地丢掉各种包袱(怕做不好,怕工作量大),全面启用彩色全版封面设计。勇敢地想一想,你敢不敢挑战?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从之前与为数不多的设计公司合作,到现在设计公司遍地开花,我们也算是猛推了一把这个产业。然后,各刊经过上百个彩色封面设计后,为了进一步扩大优秀论文的宣传展示窗口,我们又开始“搞事情”了:多封面文章,1期同时最多可以拥有封面文章/封底文章/内封面文章/内封底文章4个封面。再经过1年多“重复琐碎”的磨练,我们又在想: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尝试动画封面?  如果没有这些重复琐碎的工作积累,直接让你从单色封面做成现在这样,你会觉得不可思议吧。




第二个例子,专题策划。我相信,大家肯定都策划过各种各样类型的专题/专辑,其实大家都是一样的。我们策划过各种类型的专题,也策划了很多年,甚至策划了系列专题2.0,3.0。于是杂志社大胆提议,能不能出中文刊的系列子刊?此想法一出,当时我是震惊的,觉得不太现实吧,后来转念一想:放弃那该死的成见,不试试怎么知道不行呢!所以,中文三刊从2019年率先谋划从月刊变更成半月刊(每年转1本),然后2022年又顺利出版了相应方向的专题刊(每季度出版1期,1年出4期,这样不影响其他自由来稿的发表),万事俱备,只欠东(刊)风(号)。如果我们没有做专题,做系列专题,做专题刊,没有积累,直接说让你办本子刊,或许我自己都觉得我是疯了吧,现在如果能拿到中文刊的刊号,我还真的非常有信心可以办好。



04

近几年国家越来越重视科技期刊的发展,你觉得中文科技期刊未来的新路径和机遇在哪里?怎样办出特色、保持竞争力?

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我知道,中文科技期刊在上个世纪有着非常辉煌的历史,SCI崛起后就逐渐沉寂了,近年来又逐渐受到了国家和行业的重视。对于中文科技期刊怎么办出特色、保持竞争力,我只归结一句话:用心做,不需要其他任何建议。对于中文科技期刊未来之路如何发展,作为仅有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二本中文光学期刊《光学学报》《中国激光》,因为最新政策中提及过卓越期刊要加强英文摘要质量,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所以中文刊要不要国际化甚至冲击SCI数据库收录,就成了困扰我们的问题。后来经过反复思量,与自己和解,与团队达成一致意见:中文刊一直以服务国内学科领域为主要目标,国际化就交给英文刊吧;也不要用两条腿走路,一半发中文,一半发英文,我们还没有强大到这个地步,结果肯定两边不讨好。所以目前我们中文刊办刊理念:现阶段扎扎实实地服务好国内学科领域的专家,等这些年国家导向和评价体系逐渐向中文刊回归,我相信中文期刊的学术质量会逐渐提升,做好我们该做的所有事情,以待时变。


05

最后,请您给刚入行的编辑新人一些建议吧,比如需要拥有哪些必备素质,需要提升哪些软、硬技能?

一个让人感慨的问题。柠月如风,没想到这么快我也变成“老”人了。

如果说一定要给点建议的话,首先,我认为请准备加入编辑行业的同志们,想好自己到底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编辑。编辑这个职业对于人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有些人适合搞科研,有些人适合做编辑。找到适合自己的,只有真正热爱这个编辑行业的人才能把期刊办得有声有色。

对于新人,如何快速入门。除了加强学习一些基本编辑技能(编校、策划、沟通等)外,那就完全需要用态度赢得信任,用实践培养能力。成长速度完全取决于你个人的努力程度。我一直记得我们主编/所长的一句话:合理的工作安排是锻炼,不合理的安排是砺炼。

如果你在某一个细分岗位上,那就把本职工作做到最好;如果将来有机会你来负责整本刊的工作,那就要求你一专多能,且努力提升你对行业的认知,打开视眼,提高格局吧,你的高度就决定了期刊的高度。

当然,最后还是希望在从事这份工作中,你能寻找到其中的快乐,实现你的价值。